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科学发展谋崛起 更高起点再扬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科学发展纪实
刘洪林专业号 | 2011-10-25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直在变。

    这片热土,曾因经济贡献大而闻名于世,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了1.78亿立方米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直接上缴利税17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3.8倍。

    这片热土,也因生态贡献大而备受瞩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活立木蓄积量已恢复到1952年开发建设初期水平,实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历史性跨越。

    贡献很大,代价也很大。民生边缘化、企业“两危”长期困扰,替代产业尚未形成支撑作用。

    出路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选择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如今,站在科学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提出了新的目标、使命和任务——推动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共进,争创一流国有林区。

   生态如何定位? 生态奠基 筑起生态屏障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独特的生态价值,让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作出了“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作出贡献”的重要指示。200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建设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历史上的大兴安岭,“树木参天”,“绵绵延,横亘千里,不知纪极……”,它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北疆。这里10.67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是额尔古纳河、嫩江、黑龙江、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地,是嫩江和额尔古纳两大水系779条大小河流的发源地。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游憩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维系着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平原的天然绿色屏障。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凸显了大兴安岭林区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位置,也化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干部职工加快生态建设的强劲动力。凭着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进取,内蒙古森工集团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天保工程建设十年来,林区森林面积净增67.45万公顷,达到817.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3个百分点,达到77.99%;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1.2亿立方米,达到8.87亿立方米;森林每公顷蓄积量提高6.1立方米,达到93.04立方米,森林面积、蓄积量大幅增长,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与历史数据比较,活立木蓄积量超过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水平,实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历史性跨越。天保工程的实施,翻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林业工人变成了护林员、营林员、森林生态保卫者,林区人勇担林业生态脊梁的坚强使命,用一项项实事,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为确保天保工程深入推进,内蒙古森工集团把“施业区”定位为“林业生态主体功能区”,清理废止了与生态建设不相适应的文件和规定,制定了保障和发挥大兴安岭林区整体生态功能的具体措施,为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证。从“施业区”到“林业生态主体功能区”,看似几个字的改变,却诠释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保护生态的匠心独具。天保工程一期建设中,内蒙古森工集团共落实森林资源管护面积887.8万公顷,超过《天保工程实施方案》规划管护面积79.7万公顷;建设各类公益林733591公顷,超过国家下达计划11558公顷;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669万立方米。调减的木材产量,按2010年木材平均每立方米售价864元计算,减少收入达141亿元。

    通过森林分类区划,内蒙古森工集团划分了禁伐区和限伐区。对禁伐区实行严格管护,建立了森工集团、森工公司、管护站、护林员四级管护责任体系,森林管护责任落实率达100%,形成了一张覆盖整个林区的森林管护网。8万余名职工从木材生产行业转向森林管护工作,林业职工从“砍树人”转变为“护林人”。

    在多年的造林、抚育中,务林人摸索出了门道,造林成效大幅提高,仅“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更新造林70.31万亩、森林抚育1047.4万亩、有害生物防治840.9万亩。“投重兵、打小火、当日灭、立大功”,多年的扑火实践,练就的不仅仅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务林人的扑火本领,更迎来了他们扑火理念的巨大转变。

    为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林区务林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伴随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总体思路的逐步确立,林区经营性林场撤并50个,转型42个,移居林场居民1.5万户,清理、撤销了800户不规范的家庭生态林场,扩大了林区腹地无人区22.2万公顷。

    令人振奋的生态建设成就,树立了内蒙古森工集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脊梁形象,凸显了林区在生态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对林区、林业、务林人的充分认可和高度关注。

    2011年,在新一轮天保工程实施之际,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毅然挺起生态建设脊梁,力争到2012年,林区活立木蓄积量较2007年增长40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20年,活立木蓄积量增长1.3亿立方米,为实现到2020年我国政府森林蓄积量增长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作出应有贡献。

    产业如何闯关? 多业并举 发展与绿色同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坐拥10.67万平方公里浩瀚林海,林上、林下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林木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后备基地和森林旅游目的地,更是我国与俄罗斯、蒙古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沿。

    多年来,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困扰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50万务林人。“生态红线”不能碰,发展又是“硬任务”!内蒙古森工集团将目标锁定在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上,积极开拓国有林区科学发展的新路: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转型发展,新增长点在哪里?

    就国有林区而言,木材收入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木材产量逐年缩减,木材收入也在减少。为了使有限的木材产出最大的效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妙招频现。2009年,根河森工公司率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展了木材生产试点工作,当年两个中标工队职工多收入17640元,企业节约成本71700元。随后,林区开始推广这一做法,对木材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用工方式进行全新探索,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成本投放的透明度。全面推行原条下山和效益造材、推广贮木场信息化管理,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创新采伐工艺流程,“十一五”的5年中,森工集团经济材比重提高了15%,原木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92.8%提高到95.6%,森林资源采伐消耗利用率提高了10%,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木材售价,实现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风光秀丽,山峦逶迤,河流密布,林海苍茫,是不可多得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森林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俄蒙相接的独有风情,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去看景,已成为众多游客的时尚选择。为推动这一朝阳产业健康发展,森工集团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景区、景点130多个,打造出森林观光、休闲度假、漂流探险、温泉冰雪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建成了以森林文化为主体、以产业化经营为实体、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线的“两体一线”格局。林区的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仅“十一五”期间,共接待游客124.9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6800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4亿余元。

    森工集团坚定了做强做大赴俄采伐产业的信心,将其定位为替代产业之一。2009年,组建了两个现代企业制度的赴俄采伐公司,当年共生产木材15万立方米,实现利润1003万元,输出劳动力344人,采伐季节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2011年4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在满洲里市成立了兴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境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和木材深加工为主营业务。这家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森工集团赴俄采伐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有国营到股份制经营的发展之路。

    同时,内蒙古森工集团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生态矿业上。2008年,内蒙古森工集团依法以协议的方式取得了20个探矿权,成立了森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两年多的找矿工作,森工矿业公司在多个区域取得了地质找矿的实质性突破,林区矿业发展实现了良好的开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规划》要求大小兴安岭林区扎实推进政企、事企分开改革,稳步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有森工企业改革等内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率先起步,契合了《规划》。

    民生如何关注? 生活富裕 活得更有尊严

    曾几何时,提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残旧、破败的景象就会浮现在人们脑海中,林区几乎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林区职工的收入一直比较低,2008年以前,林区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只有林管局所在地牙克石市以及根河林业局所在地根河市的林业职工参加了属地统筹,其他地区既未参加当地城镇医疗保险,也没能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政策待遇。

    职工利益挂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林区历史积累下来的大量民生问题,内蒙古森工集团不回避、不放手,时刻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牢记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把民生改善作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保障,从解决好林区职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为在岗职工增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近3年来,林区每年都保持15%以上的增幅为在岗职工调增工资,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到了17873元,比“十一五”初期增长10140元。

    为切实解决关系林区民生的社会保障问题,2008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与属地政府每年多次开展社会保障业务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对林区职工群众民生问题的理解、支持和给予优惠政策帮助。在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两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一系列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林区职工企业内部运行的社会保险和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险纳入自治区和当地政府统筹范围,解决了林区社会保险险种少、覆盖窄、水平低的问题。在过去的3年里,在全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森工集团将大集体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内部统筹全部转为属地政府统筹。从2008年7月1日起,林区12万名在岗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全部纳入属地统筹,6.8万名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纳入属地统筹。仅医疗保险一项,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每年直接受益4000多万元,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职工家属和已脱离森工企业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人群、一次性安置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林区居民,全部纳入属地社会保障范畴,享受与当地同类人员均等的政策待遇,4万多名“天保工程”一次性安置人员减免了大量参保缴费,全部纳入了属地医疗保险,有效解决了林区社会保障范围窄、水平低和林业居民社会保障边缘化的问题。

    林区开发建设50多年来,始终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居住在板夹泥平房中。这些住房建筑年代久远,年久失修,许多已成为危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路比院子高,院子比屋地高”,是棚户区的真实写照。为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内蒙古森工集团有效衔接国家政策,将9.8万户、490万平方米棚户区纳入国家工程规划。截至目前,已有3.5万户、10万多名林业职工家属迁入新居。

    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深处,你会看到一座座式样各异的管护站错落有致,有的依山,有的傍水,房前屋后绿树红花,弯弯曲曲的屋前小道,更是别有情趣。这样的管护站在林区有668个之多。看到这些可爱小木屋,你会感受到人类对绿色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是大兴安岭人对人与森林和谐相处的完美诠释。而这一幅幅画面是在新林区建设中所绘就的。自2009年开始,新林区建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地全面展开。几年来,林区有200多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各单位集中开展了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维修改造局、场、站、所627个,绿化造林4.13万亩。如今,内蒙古森工集团的发展环境和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外形象显著提升,职工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林业改革发展成果,林区人活得更有尊严。

    回顾过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成就斐然,不仅为林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国家天保工程二期已经开始实施,在新机遇面前,内蒙古森工集团必将浓墨重彩,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

129143
阅读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